1943年我15岁,在李联标老师的指引下,迈进了贵州省湄潭实用职业学校茶科第一期开始学茶。1946年7月毕业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桐茶试验场场长朱源林老师的帮助下,进入该场工作。从此,走上了终身与茶结缘之路。
在旧社会3年多的工作时间里,解放战争席卷全国,旧政权迅速走向崩溃,人心思变,人民渴望早日获得解放。我所在的单位受社会动荡的影响,实验研究因资金物资缺乏和人心浮动难于顺利开展。但在朱场长的带领下,科技人员克服困难,仍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试验研究工作。我在3年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朱场长和其他科技人员的助手,协助朱场长完成千年桐和三年桐有性杂交课题,并在茶叶生产季节参加名茶和出口茶的加工工作和做一些茶叶试验研究的辅助工作。在工作中深感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为了充实自己,除努力阅读茶叶书籍外,更多的是向众多的老师和师傅们求教,使自己的茶叶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事业心也在工作中不断增强,为我终身从事茶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后,1949年至1982年的33年中,我都在贵州省湄潭茶场工作,正值自己的青壮年时代。其时,党和政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展开。火红的年代激发起满腔热情,我毅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1950年至1951年,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负责完成打鼓坡500亩旧茶园的垦复改造任务;1952年,上级派我到石阡县推广红茶加工技术和组织完成生产出口红茶1500担的任务;1952年至1953年,担任开荒队长负责完成石家坡、五马坡、麻子坡800亩新茶园的开垦种茶任务;1954年迁师囤子岩完成了1200亩新茶园的垦植任务。
1955年至1982年,开荒队迁到湄潭县永兴镇新农乡安营扎寨。在此期间,1955年3月至1956年8月,用人工开垦新茶园600亩;1956年9月至1958年,用拖拉机开垦新茶园4100亩。1959年开荒队改为永兴分场,上级任命我为分场场长。1964年至1968年,继续用拖拉机开垦建成新茶园1800亩。至此,湄潭茶场永兴分场茶园连片,面积达到6500亩(即现在的湄潭“茶海”);建成一座年产茶叶500吨的加工厂和10个茶叶生产队。我于1982年调离永兴分场时,分场年产出口红茶达到500吨规模,已成为贵州省主要出口茶叶生产基地。
1982年11月,省农业厅调我到厅属农场管理局工作,任高级农艺师,负责省属4个场和地县20多个场的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1983年,厅里任命我为省农垦农工商公司副经理,除负责公司的茶叶生产经营外,还负责对几个联合经营农场进行茶叶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工作。期间,指导黔南州罗甸上隆农场转产,完成种茶2500亩的任务,3年时间使农场扭亏为盈。帮助黔西南州普安县完成江西坡万亩茶场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以及前期3800亩新茶园的开垦和引种工作(现已建成万亩大茶园),为几千户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条件。
1990年9月退休后,应聘到罗甸、印江和普安和凤冈4个国家级贫困县担任茶叶生产技术顾问,帮助4县开发出多个省级和国家级名茶,对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1994年开始,率子女开办贵阳春秋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茶产业。经10余年努力,公司形成了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营销、茶饮为一体的经营格局。注册了“春秋”牌商标,开发出“雀舌报春”、“春秋毛尖”、“春秋香叶”、“绿宝石”等系列名优产品;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营销网络。“春秋”牌名优茶,已成为贵州省知名品牌和全国茶叶品牌。
1998年,因年满七旬,我辞去公司董事长职位赋闲在家。忙碌了一生,现在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总想把自己60多年的从茶经历和心得体会记叙下来。精神好的时候提起笔来,想到哪写到哪,真可谓“人生况味,茶里春秋”(明贤先生语)。如今,耄耋之年,终于汇集成册,留与后来人,或可佐证黔茶发展过程之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