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入桐茶试验场

 二维码 115
作者:牟应书网址:http://www.chunqiucha.com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东南沿海被日寇占领,中央政府从南京迁到重庆,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也相继迁渝。为了给战后的茶叶发展作准备,也为了推动大后方的西南茶区发展并提供技术支持,中央农业实验所决定在贵州建立茶叶科研基地。1939年春季,中央农业实验所派出王涛、李联标、朱源林、张天福几位专家前来贵州选择建场地址,他们先到安顺茶区考察了数月,正着手筹备建场时,浙江大学西迁到了遵义和湄潭。几位先生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湄潭县也是贵州产茶县之一,把茶试场建在湄潭能得到浙大的支持,更有利于开展科研工作。他们征得中央农业实验所同意后辗转来到湄潭。发现湄潭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当地政府和人民都欢迎在湄潭建场,并同意帮助解决办场所需土地等问题。经商议,县里将江西会馆的万寿宫和河江寺拿出来作办公室、宿舍和茶叶加工厂之用;把桐子坡、打鼓坡和校场坝一带土地以低价出售给茶场。就这样,办场的基本条件得以具备。经数月筹备后,于1939年秋天,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简称湄潭实验茶场)正式挂牌成立。

茶场成立后,陆续从各地调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第一任场长刘淦芝是著名的昆虫专家,第二任场长李联标是著名的茶学家,第三任场长林刚是著名的林学家,第四任场长朱源林是油桐专家,还有十多位资深科技人员,加上场里培养的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可真是人才济济,为茶叶科研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

1940年,湄潭实验茶场开始在桐子坡建50亩茶树品种园,在打鼓坡建500亩生产实验茶园。试验基地的相继建立,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不时有日机空袭;物价飞涨,生活物资匮乏,茶场员工节衣缩食勉强维持生活;办公室、宿舍、制茶厂全都安排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祠堂、寺庙里。茶场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辛,但这批爱国的科技人员努力工作,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由李联标老师主持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涉及新建的全国茶树品种园,是国内当时茶树品种资源最多的一个品种园,不但为我国茶树品种储备了宝贵的资源,并且开展了品种的特征特性试验和茶树无性繁殖和有性杂交研究。解放后,湄潭茶科所选育的黔湄419、502、601、701等国家级良种,都是利用这些品种资源,通过有性杂交选育成功的。

在制茶研究方面,湄潭实验茶场成功试制出功夫红茶和炒青绿茶。由此,开创了贵州制作功夫红茶和炒青绿茶的历史,并提供一部分红绿茶给西南茶叶公司出口。还参照西湖龙井茶的工艺,用湄潭苔茶的柔嫩芽叶,研制出了能与西湖龙井茶媲美的湄潭龙井茶、玉露茶等名优茶,为贵州名茶增添了新品种。

在茶树植保研究方面,第一任场长刘淦芝博士主持了贵州茶树突出害虫研究课题,对贵州茶区的主要害虫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桐子坡茶树品种园建立起养虫室,对各种茶树害虫进行了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研究,编写成《茶树害虫名录》,成为贵州茶树虫害研究的最早成果。

在茶树资源研究方面,对贵州野生大茶树和茶树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得了重大发现。1940年,李联标和叶之水两位老师,徒步跋山涉水,寻找野生大茶树。他们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发现了野生乔木大叶大茶树,主干高7米,(叶大16厘米×9厘米)。他们的这一发现,不仅证实贵州是茶树的发源地,还对贵州以后野生大茶树的调查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6年,湄潭实验茶场更名为桐茶试验场,除开展茶叶研究工作外,还开展了对油桐的研究。场里搜集到了国内一批优良的油桐品种,建立了对年桐、三年桐和千年桐3个品系的油桐品种园;育成一批油桐良种嫁接苗推广到湄潭周边的产桐县;还用有性杂交方法成功育成三年桐和千年桐的杂交后代,这是我国油桐育种史上的新成果。遗憾的是这个新良种后来未能应用到生产中去。

1946年7月,我从贵州省湄潭实用职业学校毕业后,在朱源林老师的关怀下,进入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桐茶试验场工作,从此走上了漫长的一生从茶之路。我进茶校时,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想学习一种将来谋生的技能。但和老师们有较多的接触以后,在他们的教导下,知道了茶叶学问很深,不但学到了茶叶栽培和制作的种种知识,也知道了茶叶贸易及关系国计民生。那时的老师学养很深,不仅精通专业,还精通外语。谭自立老师就曾经对我说,至少一周要用英语写一篇周记,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当时我们的茶校虽然是中专,但授课的老师都是浙大的教授、老师,是大学老师给我们上课,这是一般的中专比不了的,真是得天独厚。老师上课讲得深、讲得透,深入浅出,所以我进茶校半把年后,学习兴趣高涨,成天钻在学习上,月考、半期考、年考,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这也是我毕业后能够到桐茶试验场工作的重要原因。

记得毕业典礼后,桐茶试验场场长、也是我的第二任班主任朱源林老师就问我:愿不愿意到场里工作?说心里话,当时我还想继续读大学深造,也有机会,但最终因为学费解决不了而放弃了。就这样,毕业的第二天,我就把行李搬到了桐茶试验场,开始上班。没能上成大学,一直是我心里的遗憾。

桐茶试验场是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由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在贵州湄潭新办的一个茶叶科研机构。第四任场长朱源林是我国油桐专家,他把茶、桐研究并列,1946年更名为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桐茶试验场。

我进场作半年实习生后转为了助理技术员。没有给我分配固定的工作,主要是给主持试验研究项目的老师作一些辅助性工作。我参加过茶树育种和茶树无性繁殖、茶树栽培试验、制茶试验、油桐繁殖育种等多项工作。每年茶叶生产大忙季节,还要参与红、绿茶和名茶的加工。3年多时间里,我处在一个助手的位置上,得到了各位项目主持老师的热情指导帮助,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自己对茶叶科技工作的浓厚兴趣,为自己一生从事茶叶技术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个阶段,在茶树栽培、育种、制茶试验和生产等工作中,每一项试验我都要亲手去操作,在茶叶生产大忙季节,还要同工人一起制茶。正因为这样,使自己有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开始了自己终身事茶的职业生涯。

这期间,我除从事茶叶试验工作外,还给朱源林老师当助手,参与油桐育种工作,学会了油桐的无性繁殖和有性杂交技术,协助朱老师完成了三年桐和千年桐的有性杂交试验课题。

我国油桐分三大品系:对年桐种植后第二年就开花结果,是一个早熟品种,但弱点是结果期短,8龄左右就衰亡,栽培经济效益差,显然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品种。三年桐种后第三年开花结果,出油率高,产量也好,但树龄到15年左右也会衰老死亡。唯独千年桐品种的寿命长,结果期可长达50年,但弱点是果实出油率低,影响了经济价值的发挥。设计千年桐与三年桐杂交这个课题的目的,是要选育出一个结果年限长,产量和出油率高的新品种,推动我国油桐事业的发展。

当年从事这项试验工作的难题是:三年桐开花期比千年桐早一个月,两者花期不相遇。要进行有性杂交,就必须把开花早的三年桐花粉通过低温保存手段,使花粉具有生命力,待千年桐开花时再用贮存的三年桐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在没有冷冻设备的情况下,常温下的油桐花粉会很快丧失生命力。朱老师为此想出一个办法:寻找一个气温变化小的山洞,把花粉拿到洞中保存。记得当时我拿着温度计,曾去到距试验场两公里的观音洞进行测试。此洞中有一条暗河,沿河上行三华里,该处温度只有8——10℃,比洞外气温低10℃左右。我把这个测试情况向朱老师报告后,他认为是保存花粉的好地方。后安排我从三年桐开花时起,每天采10朵雄花送到洞中,用竹筛摊放保存,连续采集花粉一个星期;之后每天到洞中观察花粉变化。后来见多数雄蕊花粉都保持新鲜状态,一月后只少数花粉有萎蔫现象。一个月后,千年桐开始开花,我每天到洞中取回较新鲜的花朵10枚,当天对套袋的千年桐雌花进行授粉,7天时间授粉70朵花。以后每隔7天观察授粉效果,最后有9朵花授粉成功。到10月份果实成熟时,观察果实形状已发生很大变化,果实大小介于三年桐和千年桐两者之间,经出油率测定,要比千年桐高10%,取得了三年桐和千年桐杂交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在油桐育种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