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庚王清福
我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好,最要好的是王清福。他是湄潭街上人,和我有发小的感情。我们从小学到湄中、到职校,都是同学。我们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同年同月同日生,都是1928年冬月初一出生,真正的老庚。因为这样,我们两家关系特别密切,我们两人上学放学经常同行。
那时,我们很多同学家的住处和学校隔着一条湄江河。上学时为了走捷径,会游泳的便踩水过河,不会游泳的只得走湄江桥,路程要远一大半。我的水性很好,每年学校举行游泳比赛,我绝对是第一名。比赛起点在湄江桥,终点在塔坪的堰坎,赛程有一公里多。每次比赛我到了终点,第二名离我至少还有50米。我游泳没有经过什么训练,但天生水性好,夏天在湄江河“打迷头”(潜水),我可以一口气潜五六十米到河的对岸。有一次王清福要和我过河上学。他是“旱鸭子”,不会游泳。在一个叫“水干”的地方,他一脚踩滑,一下滑进了“落窝凼”(河里水深的地方,常有漩涡、水草),他一下子抓住我,把我抱得死死的。幸亏我水性好,拼命把他救了上来。类似的事还发生过一次,那是同学们坐船过河,几个男生调皮,将船弄翻了,几个女同学落水。幸得我们几个会游泳的男同学下水救援,几个女同学才一个都没事。
王清福家境比我好,有一片房子,可以收点租金。他母亲对我非常好,每次有好吃的东西,都不会忘记叫我到他家去吃一顿。王清福从小喜欢文学,喜欢写诗歌、散文,在学校他有“秀才”之称。茶校毕业后,他到小学校去教了两年多的书,解放后报名参了军,在杨勇的人民解放军第16军,进过西藏。转业后到县科技局工作,直到退休。和我是终身的朋友。
其实,当时我很希望他也到桐茶试验场工作。一是场里需要搞茶叶工作的人,二是我还可以给朱源林场长推荐他,做做工作。但王清福喜欢文学,兴趣不在茶上,此事只好作罢。
密友郑科甲
郑科甲很有经营头脑。我到茶场工作后,他留在茶校当老师,常带学生搞实习。那时湄潭当地的茶叶多是炒青茶,滋味香味都不好。他出了个主意:利用我从邬师傅那里学到的制茶技术,我倆一起收购茶青做绿茶赚钱。
我们做出绿茶以后,用郑科甲家的一间房子挂出了“茗萌茶庄”的招牌,既卖茶水又卖茶叶。我们做的绿茶很受欢迎,生意很好,茶叶供不应求。我也出了个主意:收购当地的土青茶回一下锅,提高香气后出售。果然,回锅后的土青茶香味提高了很多,也很受欢迎。我们的这个茶庄一直开到湄潭解放之时。
解放后,郑科甲到县农业推广站工作,凡是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事情都干。他在推广小麦条播密植方面有一手绝活——播种特别均匀,用种省、出苗整齐。他特别肯钻研,在县农业局有个绰号叫“郑科技”。
因为他肯干且责任心强,所以湄潭成立良种场时调他去当场长。良种场就在现在的永兴镇。每年他要喝好茶就找我,我去他那里的时候也很多。因为从茶场回湄潭必过永兴,经常到他那里歇脚。夏天则经常到他那里吃西瓜。他那里西瓜种得特别好,又大又甜。
郑科甲个性直,眼里掺不得沙子,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他解放前当过国民党“青年军”,解放后被审查了一年多。最后没查出什么,才回到县农业局工作。一直干到从湄潭县农业局退休。他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是作出了贡献的。
在同学中,除了王清福,就是郑科甲和我关系最好。我到贵阳工作以后,回湄潭必到他家。他爱人和我爱人也是同学,两家来往非常密切。他60岁时,因患脉管炎去世了。
同学们毕业后,从事茶叶的还有周兆峰同学。我在永兴茶场当场长时他是队长,后因其他原因到县茶叶公司工作。也有几位同学在其他县从事茶叶工作,但多数同学没有从事茶叶工作。因为当时桐茶试验场经费有限,容纳不了更多的人就业;加上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茶叶种植也很不发达,茶园面积很小,全湄潭不过几千亩,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发挥专长,实为憾事。
表哥刘友文
这位表哥是个“怪人”。他从遵义师范毕业后,本来可以直接升大学,读师范学院或贵大。他成绩很好,应该没有问题。但他为了读浙大外语系,放弃了考大学,而去考浙大附中(高中),一心要上浙大学英语。考上浙大附中后,表哥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整天就是读英语。到他中学毕业时,英语已经很好了。后来他终于考上了浙大外语系。
那时浙大还在湄潭,学费是100块光洋。刘表哥的父亲刘表叔会中医,在当地很有人缘,东拼西借还是凑足了学费。刘表哥后来跟着浙大迁回杭州,在杭州毕业。
刘表哥做的“怪事”多了去。浙大迁回杭州后,他也从湄潭到了杭州。一天,他穿了一件对襟衣,一副乡下人打扮要进浙大,被门卫拦住不让进,说这里是大学,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刘表哥说,我就是在这里读大学的。门卫不信,好说歹说,就是不行。最后还是恰好经过的一位浙大外语系的老师认识刘表哥,证明他的确是学生,门卫才最终放行。刘表哥从浙大毕业后,贵州大学邀请他去当老师,但他不去,而是回到绥阳中学教书,说要为家乡教育作贡献。当时的绥阳中学的确也因此有了起色,有不少学生考了出去。但这是解放前的事了。
说这些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在那段时期,我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都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传递着一种勤奋、向上的精神,使我知道知识的宝贵和知识就是力量。激励着我努力获取知识、学习技术,所以我毕业时,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说能独立掌握龙井茶制作技术的,我在同学中是唯一的一个。
|